党委常委、副校长刘仁山带队赴文澜学院等开展国际化建设调研
(通讯员 杨曼)3月20日,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刘仁山率国际交流部、国际教育学院、教务部等职能部门负责人,赴文澜学院、法与经济学院、中韩新媒体学院开展国际化建设专项调研,各学院领导班子及教师代表围绕学科国际化发展路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展开深入研讨。
聚焦特色:三院亮出国际化“成绩单”
会上,三院结合学科特色,系统汇报了国际化建设成果。文澜学院副院长帅杰介绍,学院大部分教师具有海外留学背景,多名教师担任世界银行特聘顾问、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任职,后续,学院计划以数字经济为核心,通过全职和柔性等方式引进国际人才。法与经济学院副院长李俊表示,“十五五”期间,学院将探索以中外合作办学促进学科深度融通的新路径和建设新兴学科的新方向,发展成为国际一流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韩新媒体学院党委书记于方重点介绍了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显著成效,学院学生多次参加全国性比赛并获奖,多名学生参与《哪吒》《流浪地球》等国产大片制作,产教融合成效显著。
直面挑战:共商国际化发展破局之策
针对发展瓶颈,三院提出多项建议。文澜学院呼吁在人事考核中强化国际化指标,激励教师参与国际科研;法与经济学院建议加大小语种成果认定支持,完善跨学院协同机制;中韩新媒体学院提出优化英语教学体系,提升学生国际竞争力。国际交流部部长万莉回应,学校将做好相应的统筹、规划和保障服务,推进实施“一院一校一组织”行动计划,支持师生参与国际事务。国际教育学院院长郑影表示,学校将通过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学生出国交流、参与国际组织实习、参加国际会议等项目。教务部部长钱学峰强调,将推动公共外语课程改革,结合学院需求定制英语教学方案,并鼓励学院探索国际化专业认证路径。
锚定方向:以高水平开放赋能高质量发展
刘仁山在总结中指出,国际化对学校发展至关重要,明确国际化办学定位、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是对高校助力教育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之未有大变局,对于人才培养提出了诸多挑战,同时,也提供了更多机遇。学院要结合自身学科特色,进一步明确在“十五五”期间国际化建设的主线、路径和方法,构建"引进来+走出去"育人体系,用一流师资培育一流人才,在讲好中国故事中提升国际话语权。
此次调研系学校国际化建设系列活动的第二站。后续,调研组将持续深入学院,为科学制定“十五五”国际化战略规划提供实践支撑。